(記者季蘇平 吉林臺趙孟秋 李婷)據(jù)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7時15分報道,就在前天(21日),滿載著6萬1千噸美國玉米的塞浦路斯籍貨輪“瑪利亞號”抵達深圳,這是世界五百強企業(yè)中糧集團14年來首次大規(guī)模進口轉基因玉米。長期以來,玉米在我國一直都是自給自足,但今年以來,我國從美國采購的玉米數(shù)量,比過去15年還要多,這使得很多人驚呼進口玉米將迎來“中國時刻”。
玉米進口量所發(fā)生的巨變讓人不禁想到了大豆的命運,同樣是從自給自足到放開進口,但卻逐漸喪失了市場話語權。那么洋玉米激增背后的推手是什么?會不會重蹈大豆的覆轍?
對我國生產玉米的農民來說,今年無疑是一個豐收年。玉米收購價格漲了不少,農民的腰包因此鼓了起來。但是好消息之后又有一個壞消息,近來我國玉米進口量大增,這讓一些身處玉米主產區(qū)的農民深感擔憂。吉林省九臺市卡倫鎮(zhèn)農民徐軍九說,今年玉米收購價之高前所未見,如果在這個時候面對洋玉米沖擊,無疑將打擊種糧農民積極性。
徐軍九:“今年價格比較好,干苞米都8毛多錢一斤賣的,假如今年秋收以后受進口玉米影響的話,影響稍稍差一點還行,影響多了可能老百姓種地心情要差一些,思想肯定有波動,F(xiàn)在種子、化肥、人工什么都貴,沖擊大了,種糧積極性指定要差!
“民以食為天”,今年我國在玉米進口量上的悄然巨變已引起多方關注。據(jù)海關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止5月份今年我國累計進口玉米2.35萬噸,但是去年同期的進口量還不到這個數(shù)字的十分之一。這讓很多人未雨綢繆地聯(lián)想到了大豆的命運。原本我國大豆也是自給自足,但是自從放開了大豆進口之后,低價進口大豆大規(guī)模涌入國內市場,眾多內資豆油壓榨企業(yè)陷入困境。國外的糧商借機大舉進攻我國的豆油企業(yè),中國的大豆市場由此受制于國外資本,逐漸喪失市場話語權,F(xiàn)在玉米進口量大增,一些業(yè)內人士擔憂玉米會重蹈大豆覆轍。但是吉林省一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(yè)主管原材料的負責人卻不認同這種看法:
“國內的玉米價格受國家保護價,它價格一直很高,而受金融危機影響,美國的玉米價格很低,基本上合人民幣基本就是一千出頭,進口的要比國內生產的便宜很多。”
更為關鍵的是,據(jù)這位負責人透露,今年進口的玉米是定向分配的,并不是所有企業(yè)都能分到一杯羹的。只有一部分大型國有飼料加工企業(yè)能享有玉米進口配額,這里面就包括中糧集團。記者電話咨詢了中糧集團,證實他們確實從美國進口了玉米,但他們拒絕透露進口玉米的用途。那么國家為什么要大量進口玉米呢?在上海匯易咨詢有限公司咨詢部總經(jīng)理黃力群看來,玉米進口量的上漲主要有兩點原因。
黃力群:“第一點呢,去年我們東北的玉米出現(xiàn)了比較明顯的減產,幅度要超過20%,第二個原因是去年年底以來我國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出現(xiàn)了大幅度的增長,因為其效益改善使得對玉米的需求也明顯地增長,造成國內供求比較緊張,帶動了玉米的進口!
雖然中國已經(jīng)給進口玉米掀開了一個口子,但是該不該進口,仍然存在激烈爭議,而且兩派的觀點都是以“糧食安全”為主要理由。反對進口的一派以大豆為前車之鑒,強調避免玉米重蹈大豆覆轍關乎我國糧食安全和穩(wěn)定;支持進口的一派則認為,利用國際上便宜的糧食平抑國內糧價波動,同樣是維持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。這真是考驗決策者的一道難題,二者之間究竟如何取舍呢?
今年我國玉米價格水漲船高,已經(jīng)到了歷史的最高點。這個時候就有人提出,我國應該放開對玉米的進口來平抑現(xiàn)在玉米的高價。但是中央黨校經(jīng)濟學教授韓保江表示,要保護農民的利益,中國就決不能放開對玉米的進口。
韓保江:“因為保護農民的利益啊最根本的就是保護農副產品價格合理的上漲,只有它的價格上漲了農民才能從銷售農副產品上收獲足夠的收益,因為我們這個大豆進口的教訓給我們很深刻,我們借鑒日本韓國的經(jīng)驗,它主要也是限制部分農產品的進口,所以國內玉米進口的口子決不能放開!
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利用國際糧食穩(wěn)定國內市場成為越來越多經(jīng)濟體的選擇,但是如何保障自己的糧食安全,兼顧國內農民的切身利益也同樣重要。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和韓國都是糧食進口大國,即便如此,在進口糧食的過程當中,政府仍是主導,商社作為統(tǒng)一進口的窗口,糧食市場并不是完全放開的。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,糧食安全問題也是在博弈中必須考量的要素,在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看來,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還有許多事要做。
梅新育:“一個是耕地面積的穩(wěn)定,第二個我們政府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要保證投入和鞏固加強,再一個就是在運輸和銷售等等方面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進,然后就是說在提供品種、品質等方面提供進一步保障。” |